善良的樵夫与山中狐仙:一段跨越30年的报恩奇缘
1987年的深秋,皖南山区笼罩在连绵阴雨中。樵夫李大山背着柴捆踩着泥泞的山路回家时,突然听见灌木丛里传来幼兽呜咽声。拔开沾满雨水的蕨类植物,他发现三只被山洪冲散的狐狸幼崽正瑟瑟发抖地蜷缩在岩石缝隙里。
‘作孽哟...’李大山蹲下身时,柴捆上的绳子突然断裂,几十斤柴火哗啦散落。他望着湿透的柴禾和越下越急的雨势,却把蓑衣解下来裹住小狐狸:‘这窝崽子熬不过今晚的。’
当李大山深一脚浅一脚摸黑回到家时,妻子看着丈夫怀里三团火红的毛球惊得倒退两步。‘你疯啦?狐狸会招邪祟的!’正在灶台熬姜汤的老母亲却突然放下勺子:‘三十年前我嫁过来时,有只白狐给迎亲队伍领过路。’
李家在后院鸡棚腾出角落,用旧棉袄做了个窝。最弱的那只小狐狸总把肉糜拱到兄弟姐妹面前,李大山给它起名‘让让’。开春时两只狐狸相继回归山林,只有让让总在黄昏时蹲在柴垛上,看李大山劈完当天最后一根柴。
1994年夏天,李大山的女儿小荷突发急病,县城大夫摇头说‘怕是急性脑膜炎’。暴雨冲毁了山路,李大山背着女儿走到天亮才到卫生院。护士后来告诉他:‘有个穿红衣裳的姑娘半夜来付了押金’,但监控只拍到走廊闪过一抹红光。
2018年拆迁队要推平后山建度假村时,已白发苍苍的李大山带着村民抗议。某个晨雾弥漫的清晨,承包商的推土机突然全部熄火,仪表盘上整齐摆着三颗山楂果——那是让让小时候最爱的零食。后来林业局在后山发现了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红狐的巢穴,工程就此搁置。
去年冬至,李大山在老宅门槛发现个粗布包袱,里面整整齐齐码着三十根金条,每根都缠着褪色的红棉线。镇上的老银匠眯眼端详后惊呼:‘这棉线是三十年前供销社卖的那种!’
如今92岁的李大山仍保留着傍晚劈柴的习惯,柴垛上偶尔会出现带着露水的野山楂。村里孩子总问狐狸报恩的故事是不是真的,老人就指着院门口的对联念道:‘行善莫问前程远,守心自有日月长。’
据黄山市林业局记录,皖南山区近十年确实观测到异常稳定的红狐种群。野生动物保护员小张向我们展示了一段红外相机视频:月光下,三只成年狐狸带着幼崽,把 stolen鸡蛋轻轻放在某个农家院子的柴堆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