善良的卖油翁:一滴油改变一个村的命运
在浙西山区的青溪村,流传着一个关于卖油翁的感人故事。这个故事发生在1983年,那年大旱,村里的庄稼几乎绝收。
村里有个叫王福贵的老人,六十多岁,是方圆十里唯一的卖油翁。每天清晨,他都会挑着沉重的油担,走十几里山路去镇上卖油。虽然生活清苦,但王老汉的油总是比别家便宜一文钱,而且分量足。
那年七月,村里来了个衣衫褴褛的年轻人,饿得晕倒在王老汉家门口。王老汉二话不说,把家里仅剩的半碗猪油拌饭给了年轻人。年轻人叫李卫国,是邻省逃荒来的。
李卫国在王家住下后,发现王老汉榨油用的还是祖传的木榨机,效率极低。他曾在农机厂工作过,便主动帮王老汉改造设备。经过半个月的捣鼓,一台简易的铁制榨油机诞生了,出油率提高了三成。
村里人听说后都来看稀奇。王老汉当场宣布:"以后大家的油菜籽都可以拿来,我只收加工费。"这个消息像长了翅膀传遍四里八乡。
第二年春天,在王老汉的建议下,全村改种优质油菜。李卫国更是把榨油机改良成水力驱动,产量翻了一番。到秋天时,青溪村的油坊已经小有名气。
转折点发生在1985年。县里供销社主任来考察,尝了青溪村的菜籽油后大为赞叹,当即签下长期收购合同。村里成立了第一个集体经济组织——青溪油坊。
王老汉被推举为油坊技术顾问,李卫国当上了主任。他们带着村民改良品种、改进工艺,注册了"青溪香"商标。到九十年代初,这个曾经贫困的小山村,成了全县闻名的富裕村。
王老汉一直活到98岁高龄。临终前,他把毕生积蓄捐出来,在村里建了所小学。如今学校操场上立着他的铜像,底座上刻着:"一滴油,一颗心,一生情。"
李卫国后来当上了县政协委员。他在一次采访中说:"没有王大爷那半碗猪油拌饭,就没有今天的我,更没有青溪村的脱贫致富。善良,是这个世界上最珍贵的种子。"
现在,青溪村发展成了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,"青溪香"品牌价值过亿。但村民们始终记得,这一切都源于那个挑着油担走山路的老人,和他那颗金子般的心。
每年油菜花开时节,村里都会举办"感恩节",邀请周边贫困户来学习技术、领取种苗。这个传统已经持续了三十多年,就像王老汉当年说的:"好日子要大家一起过才算真好。"
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,青溪村的故事提醒着我们:最朴实的善良,往往能结出最丰硕的果实。一滴油可以滋润干渴的喉咙,一颗心能够温暖整个世界。
(故事取材于浙江衢州真实事件,人物名为化名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