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木匠的报恩:一盏灯笼照亮半座城

admin3周前未分类16
在青石镇的老街上,住着一位姓周的老木匠。

周师傅的手艺是祖上传下来的,雕花窗棂能引来真蝴蝶,榫卯结构的桌椅用三代人都不散架。可自从儿子在城里开了装修公司,这条两百米的老街上就再没响起过刨子声。

直到那年除夕前夜,鹅毛大雪压弯了老街的柿子树。周师傅听见院门咯吱响,开门见着个雪人——是快递员小张,怀里抱着个摔裂的摩托车零件。

'周伯,这车轴断了,修车铺都回家过年了......'小伙子嘴唇冻得发紫。周师傅瞥见车斗里还有十几个没送出的包裹,转身从工具柜底层摸出半块枣木。

油灯亮到后半夜,老木匠用榫接手艺生生雕出个木质车轴。天蒙蒙亮时,小张发现车把上还挂了个红灯笼,灯罩是用雕花剩下的木屑压成的,透着光就像晚霞染的云。

这盏灯笼后来成了快递车的标志。每当它在雪夜里晃动,沿街住户就开门收件,有人递姜茶,有人塞暖宝宝。来年开春,镇上孩子竟都学着用木屑做灯笼,周师傅的院门再没安静过——今天教小孙女雕桃花,明日帮老伙计修纺车。

最让人唏嘘的是,周师傅儿子把木质车轴要了去,摆在公司展厅中央。现在城里人装修,倒有不少专门要'能传家的榫卯结构'。老木匠常摸着新收的七八个徒弟脑袋说:'瞧见没?手艺活得像灯笼,照亮的何止眼前路。'

如今青石镇的雪夜,家家窗棂里都漏着暖暖的光。那些用梨木雕的、竹篾编的、甚至矿泉水瓶改的灯笼,都记着那年除夕,老木匠用半块枣木温热的半座城。

相关文章

深山里的诚信面馆:一碗牛肉面温暖三代人

在云雾缭绕的青龙山深处,有个叫老杨头的退伍军人,三十年来守着间不到十平米的『诚信面馆』。每天凌晨四点,都能看见灶台升起的白雾混着山岚,像幅会流动的水墨画。1993年冬天,老杨从部队转业回来,发现村里小...

善良的货郎与山中狐仙:一碗热粥结下的百年善缘

早年间,在沂蒙山脚下的李家沟有个货郎叫李三顺,挑着担子走村串巷三十年,扁担都磨出了包浆。这年腊月二十三,鹅毛大雪封了山道,三顺惦记着张家洼的孤寡老人还没拿到年货,硬是顶着风雪出了门。行至老鹰崖时,忽见...

守桥人老张:三十年风雨守护,一座桥见证人间温暖

在湘西大山深处的沱江边上,有一座锈迹斑斑的铁索桥。每当晨雾升起时,总能看到一个佝偻的背影拿着竹扫帚,仔细清扫着桥面上的露水和落叶。村民们都说,这座桥能挺过三十年洪水,全因着守桥人老张的执著。1992年...

善良的樵夫与山中老狐:一个报恩的千年传说

在江南的一座深山里,流传着一个关于善良与报恩的古老故事。这故事发生在明朝万历年间,至今仍被当地人津津乐道。青峰山下住着个叫陈大山的樵夫,四十出头,为人忠厚老实。每天清晨鸡叫头遍就背着柴刀上山,总要到日...

善良的盲婆婆与报恩的小麻雀

在云南的一个偏远小山村里,住着一位双目失明的张婆婆。丈夫早年离世,儿女都在城里打工,只剩下她独自守着祖传的吊脚楼。村里人都说张婆婆命苦,可她总是拄着竹杖,把晒得发白的蓝布围裙拍得啪啪响:『老天给的命,...

善良的回报:老木匠与神秘乞丐的百年奇缘

在江南水乡的青石镇,流传着一个温暖人心的故事。每当梅雨季节来临,老人们总会指着镇东头那棵三百年的老槐树,说起民国初年那个改变小镇命运的奇遇。那年的冬天格外寒冷,镇上最受人尊敬的陈木匠收留了个冻僵的乞丐...

发表评论    
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