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木匠的最后一课:善良比手艺更珍贵
在湘西一个叫青竹寨的小山村里,住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木匠李三爷。他做的榫卯家具不用一根铁钉却能传承三代,寨子里半数人家都有他的作品。但让寨民们念念不忘的,却是去年冬天发生的那个故事。
那是个特别冷的腊月,连山溪都结了三指厚的冰。李三爷的小徒弟阿昌清早去送饭,发现师父正佝偻着腰在院子里锯一块上好的黄花梨。这木头是省城博物馆半年前就订下的,要用来修复明代古琴台。
『师父您这是?』阿昌急得直跺脚。李三爷却把锯好的木条捆成捆:『昨夜里张寡妇家的灶房塌了,她家小子还发着烧。』说着指了指墙角——那里摞着连夜赶制的新门窗框。
雪地里,师徒俩踩着冰碴子给张家送门窗。张寡妇攥着围裙直抹泪:『这钱您得收下...』李三爷却把她的手推回去:『当年你男人帮我从崖上找回工具箱,这份情我记着呢。』回程时阿昌发现,师父棉袄后襟有道裂口,露出灰白的棉絮。
三天后博物馆的人来了。看到被截断的黄花梨,戴金丝眼镜的专家当场发了火。李三爷只是安静地听完训斥,转身从内屋捧出个布包:『用这个抵吧。』展开竟是套清代雕花刨刀,那是他祖上传下来的宝贝。
这事传开后,寨子里的人自发凑钱想赎回调刀。但李三爷把大家拦在院门外:『物件哪有活人重要?』说着举起粗糙的右手,『当年我师父说过,这双手先要暖得了人心,才能做得动木头。』
开春时,寨口突然停了辆省城来的黑色轿车。原来那位专家把调刀送回来了,还带着电视台记者。镜头前专家红着脸说:『老师傅给我上了一课,文物保护终究是为了人。』
如今李三爷的工坊墙上,挂着两样新东西:博物馆颁发的荣誉证书,还有张寡妇儿子画的蜡笔画——画上是雪地里扛着门窗的师徒俩,题目叫《会发热的木匠爷爷》。每当有人夸他手艺,老人就眯眼笑着敲敲画框:『这才是最金贵的榫卯,把人心都扣紧喽。』
寨子里现在有个不成文的规矩:谁家孩子学手艺前,都要先去李三爷院里听故事。老人们说,这叫『接心火』——比接手艺更要紧。